法律咨询热线  400-676-8099

立破并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已被浏览423

更新日期:2019-09-12 03:51

来源:管理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立什么,破什么。需要好好把握。”云南省自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以来,从警惕“十种表现”到树立“十种鲜明导向”,始终贯穿着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必须求真务实、必须坚持清正严明的重要要求,体现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目标导向和“坚持抓常、抓实、抓长”的行动逻辑。

坚持标本兼治,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党的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一刻都不能放松和停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四风’问题,要标本兼治,既治标又治本。治标,就是要着力针对面上‘四风’问题的各种表现,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治本,就是要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可见,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抓作风建设必须有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云南各级领导干部、党员遵守执行《云南省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盯着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相应对策措施,一体推进“学、查、改、立”。通过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使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逐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种行为习惯,又由行为习惯内化为思想自觉,进而表现为工作中的真抓实干、担当作为。

警惕“十种表现”,坚决反对不正之风。警惕“十种表现”实质上就是坚决反对党内不正之风。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表现为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弄虚作假;官僚主义的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在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表现为脱离实际和人民,漠视现实,自我膨胀,毛泽东同志把其称之为“反人民的作风”;而享乐主义实质是奋斗精神消减,根源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问题,表现为精神懈怠、畏难畏重,追名逐利、贪图享受;奢靡之风实质是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在于思想堕落、物欲膨胀,表现为生活奢侈、铺张浪费,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四风”问题有所缓解。对于进一步解决好作风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

 树立“十种鲜明导向”,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什么是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良作风就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根本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坚定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用。要结合现实学、带着问题学,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务求实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深化作风修养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践中,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增强群众工作本领,不断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实质就是要注重发扬民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比较,择善而从。“我们抓作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希望各级干部都能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具体来说,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要有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革命勇气,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公仆意识,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敢于担责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到工作方方面面。


法律咨询电话: 400-676-8099

English Service: 400-676-8099

法慈中国区律所

法慈全球法律服务网络